10月31日至11月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举办,这是韩国时隔20年再度担任APEC东道主。韩联社称,中美日韩等国家领导人将出席会议,本周将成为韩国的“超级首脑外交周”。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此次APEC峰会对李在明政府堪称“外交大考”。李在明政府上任百日回归“均衡外交”理念,在维系美韩同盟的同时避免对中韩关系造成损害。作为东道主,此次韩国若能成功促成中美领导人会晤,将彰显其地区平衡能力,毕竟各方都需要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达成目标。
李在明政府面临哪些外交考验?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编译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小组成员崔京元(日本常叶大学教授)文章的重点内容,供关注APEC峰会和中美韩关系的读者参阅。
1、美韩同盟始终是韩国外交的基石,但特朗普政府的激进政策让这份同盟关系充满变数。
2、在中美博弈夹缝中,李在明政府着力重构中韩关系,将其作为外交多元化的核心支柱。
3、李在明政府的“务实外交”在对日政策上展现得最为鲜明。这位曾以强硬姿态批评日本的总统,上任后迅速调整立场。
2025 年 6 月 4 日,李在明正式就任韩国总统,接过尹锡悦政府留下的外交遗产。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双重压力下,李在明政府试图在美韩、日韩、中韩三边关系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近日,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小组成员崔京元(日本常叶大学教授)撰文《李在明政府的外交安全政策:特朗普风险下的务实外交》,探讨了李在明政府百日外交安全政策。其推行“务实外交”,摆脱前政府“意识形态外交”,意在平衡多边关系。但在美韩关系上,双方在制造业、安全等问题有合作有分歧,关税谈判陷入僵局。在中美冲突和“特朗普风险”下,韩国政府寻求外交多元化,重新考虑加入CPTPP,即将在韩国召开的APEC峰会将成为检验其多元化外交的重要舞台。
对美博弈:同盟框架下的利益攻防
崔京元教授认为,美韩同盟始终是韩国外交的基石,但特朗普政府的激进政策让这份同盟关系充满变数。7 月 30 日,美韩达成关税协议,美国将钢铝及汽车关税从 25% 降至 15%,作为交换,韩国承诺 3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其中 1500 亿美元注入“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项目,其余资金投向半导体、核能等韩国优势领域。
韩国在美制造业布局成为合作亮点。韩华海洋 2024 年底收购的费城造船厂已开始为美国海军提供维修服务,其技术能力获得美方高度认可。李在明 8 月 26 日参观该厂时特意强调 “这里建造的军舰拯救过韩国”,并承诺韩国造船业将“强化美国海上安全”,试图将经济合作上升至战略高度,推动美韩同盟向“安全-经济-技术综合同盟”升级。
但合作背后的分歧日益凸显。美国对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的诉求成为争议焦点 —— 卢比奥国务卿多次要求韩国允许驻韩美军介入中国台湾等地区冲突,而李在明明确表示 “难以轻易同意”,担心韩国被卷入中美争端。更严峻的考验来自投资协议执行:9 月美日签署谅解备忘录后,美方突然要求韩国将 3500 亿美元全额以现金支付,这相当于韩国外汇储备的 84%,远超其年外汇筹集能力。
9 月 4 日现代 - LG 佐治亚工厂事件更激化了矛盾。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突击搜查工厂并拘留韩国工程师,暴露出特朗普政府 “吸引外资” 与 “反移民” 政策的内在冲突。尽管特朗普出面缓和,但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随即以 “恢复 25% 关税” 施压。对此,李在明在百日记者会上提出 “不秘密谈判、不损害国益、不违背公平”三原则,公开警告强行投资可能引发 1997 年式金融危机。民调显示,80% 韩国民众支持政府抵制美方要求,对美信任度降至新低。
这种信任危机已蔓延至安全领域。李在明 9 月 22 日在社交媒体直言:“拥有世界第五军力的韩国,不应认为离开外国军队就无法自保”,随后在建军节重申 “自主国防”理念。关税博弈与安全争议交织,让美韩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复杂阶段。
对华平衡:多元外交的重要支点
该文分析认为,在中美博弈夹缝中,李在明政府着力重构中韩关系,将其作为外交多元化的核心支柱。李在明明确表示:“外交不存在绝对站队”,这种表态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
李在明政府的外交行动紧随其后。在日韩、美韩峰会期间,韩国特意派遣包含前总统卢泰愚长子卢载宪的特使团访华,恰逢中韩邦交 33 周年之际,既延续了 “北方外交” 遗产,又借保守派人物推动两党对华政策共识。卢载宪随后被任命为驻华大使,得到中方积极回应。韩国外长赵铉更专程访华协调 APEC 峰会事宜,力促习近平主席出席10月庆州会议。
这种调整源于中韩紧密的经济联系。2024 年中韩贸易额达 3280.8 亿美元,中国占韩国出口的 22%,其半导体、新能源产业链 60% 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演讲中,李在明坦言:“虽不能违背美国基本政策,但中国是近邻,必须谨慎维系关系”,清晰勾勒出 “以美韩同盟为基,以中韩合作为辅” 的战略框架。
对日转圜:跳出历史纠葛的战略转向
崔京元教授指出,李在明政府的“务实外交”在对日政策上展现得最为鲜明。这位曾以强硬姿态批评日本的总统,上任后迅速调整立场,8 月 15 日光复节演讲中首次将日本定位为 “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伙伴”,呼吁构建 “面向未来的共存与合作”关系。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韩国外交现实的深刻考量。
8 月 23 日,李在明赴东京与石破茂首相举行首脑会谈,双方在 1965 年邦交正常化协定基础上,达成经贸合作、安全沟通与未来产业协同三大共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会谈明确将 2015 年慰安妇协议、2023 年强征动员诉讼第三方赔偿协议等现有框架作为历史问题处理基础,确立 “战略优先于情感”的原则。这种表态背后,是韩国社会对历史问题认知的微妙变化 —— 经过保守政府时期的政策落实,民间历史运动势头减弱,为政府外交裁量创造了空间。
文在寅政府的教训更成为政策转向的直接动因。当年 “朝鲜半岛和平进程”因日韩历史摩擦扩散至贸易、安全领域而功败垂成,这一前车之鉴让李在明坚定了维系日韩关系的决心。更具战略意味的是,这种调整精准契合了特朗普政府对韩美日三边合作的期待。李在明在 8 月 25 日美韩峰会上直言:“为理清特朗普总统对日韩争端的担忧,我特意提前访问日本”,这种姿态同时赢得华盛顿与东京的信任。
崔京元教授总结认为,李在明政府正重启加入 CPTPP 的评估,试图通过多边机制降低中美冲突风险,这一进程也与对日关系改善形成联动,成为其多元外交的重要抓手。10 月庆州 APEC 峰会已成为关键检验场 —— 既是中美领导人可能会面的契机,也是美韩关税谈判的隐性 deadline,其成果将直接决定韩国务实外交的初步成效。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走出去智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