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库独家报告|中美贸易战如何解局?以贸易与博弈理论视角分析【走出去智库】

2018/08/07-14:38      浏览:  次
A+ 收藏
来源:CGGT走出去智库
    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基本在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虽然高于发达国家(约9%),但在过去几十年间呈明显下调趋势。若产业政策处理不当,很多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印度等)不仅工业化进程缓慢,反而呈现出了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

 

走出去智库观察  

进入8月以来,已持续数月的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没有丝毫止步的迹象。一方面,美国对中国企业加大了制裁力度:8月1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宣布增加44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另一方面,双方加征关税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税率提升:8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声明称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从10%提高到25%。3日,中国宣布对自美进口的约600亿美元商品按照四档不同税率加征关税,征税实施日期视美方行动而定。

 

从历史发展来看,关税一直是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但历史经验也证明,单从本国利益出发提高关税,并不一定可以实现阻止国内消费外流、保护就业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

 

走出去智库(CGGT)高级研究员、剑桥大学发展学在读博士鲁赛特利用博弈论分析指出,在当前贸易摩擦局势下,摩擦双方有必要跳出本国利益,从全局出发,才能实现最优均衡。

 

鲁赛特同时指出,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来看报复性回应固然是贸易摩擦中的最优选择,但同时中国也需积极参与到多边机构的建设中,利用世贸组织解决贸易纠纷。

 

走出去智库(CGGT)今日刊发鲁赛特的这篇分析文章,供关注中美贸易发展的读者和企业家阅读参考。

 

 

要点

1、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基本在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虽然高于发达国家(约9%),但在过去几十年间呈明显下调趋势。若产业政策处理不当,很多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印度等)不仅工业化进程缓慢,反而呈现出了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

 

2、贸易政策必须要考虑其贸易伙伴的利益诉求和回应策略。单纯从本国利益出发,往往会事与愿违。

 

3、世贸组织对贸易纠纷的判决不仅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秩序,也起到了对双方预期管理的作用。所以,在中美双边贸易谈判中,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多边机构与国际组织的建设中。

 

正文

 

文/鲁赛特 

走出去智库(CGGT)高级研究员

 

随着贸易形势的不断具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表示极其担忧。如果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的贸易保护政策继续升级,重挫投资信心,那么到2020年世界经济将蒙受近4300亿美元的损失。笔者认为在本文中回顾一些贸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助于对贸易战做更好的理解和判断。

 

为什么贸易

 

想要理解贸易战的危害,需要先了解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经济学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客观存在性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清楚地阐述了这一概念。

 

遵照其原理,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虚例子来予以解说。这个简单案例聚焦在中美两国及其两种代表性产品:手机和芯片(见表一)。

 

表一、假设中美每单位生产所需的时间

尽管美国在两项产品的生产效率都高于中国,即拥有绝对优势,但其生产手机的机会成本却要高于中国。美国生产一部手机需要4小时,同等时间可以用来生产4个芯片。中国生产一部手机虽需要5小时,但同样时间内中国却只能生产1个芯片。反之,美国生产一个芯片的机会成本(1/4部手机)要低于中国(1部手机)。因此,中国在手机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芯片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不发生贸易的情况下,生产1部手机和1个芯片在中国需要10小时,在美国需要5小时。如果两国分别致力于对其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行生产,在10小时内,中国可以生产2部手机,美国生产10个芯片。只要1部手机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介于1(中方的机会成本)到4个芯片(美方的机会成本),那么贸易就会发生。

 

假设国际市场上,1部手机可以换取2个芯片。同样是10个小时的生产,通过贸易,中国可以获得一部手机和2个芯片,而美国则获得了8个芯片和1部手机。

 

所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进行贸易,可以使双方都从中受惠。在比较优势的框架里,发达国家一样需要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以出口。任何国家都在国际贸易中有其一席之地。

 

历史上的关税

 

理论虽好,但在现实中推行自由贸易并非易事,不但要面对国内政治压力,更依赖于国际共识。自由贸易意味着本国很多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在面对海外竞争的压力面前将难以为继,这些曾经的利益集团会成为巨大的政治阻力。

 

保护主义政策在二战结束前更是屡见不鲜,关税不过是实现贸易保护的手段之一。例如,十九世纪初,为保护其地主阶级利益,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以限制谷物进口。该法案迫使本国消费者(尤其是不断兴起的工人阶级)为此买单。

 

李嘉图与马尔萨斯曾为此有过激烈的辩论。前者坚信英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工业品)发展,进口谷物,从而实现生产效率并社会福利的提高。但后者则认为低廉的进口价格会降低劳工薪水并减少地主阶级的收益,购买力的下降对工业发展不利。在缺少严格的定量分析的情况下,至今仍很难判断两者的对错。

 

但随着英国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和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该法案在1846年得以废除。此后,英国的关税税率开始逐年下滑直至20世纪的大萧条时期 (见图一)。由此可见,贸易政策的形成不止停留在理论上的思辨,更是各方政治力量角逐的结果。

 

图一、1830—2010年法英美三国的平均关税率

 

 

剑桥大学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夏淮(2014)指出,在工业革命时期发达国家中(如英美)曾普遍使用关税来保证其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和市场份额。然而,在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发达国家,如今却成了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不断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自己的市场准入。

 

图二中,我们看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基本在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虽然高于发达国家(约9%),但在过去几十年间呈明显下调趋势。若产业政策处理不当,很多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印度等)不仅工业化进程缓慢,反而呈现出了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势。因此萌芽产业与战略产业等一系列理论也为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给予了一定理论支持。

 

图二、1988—2016年全部进口加权平均关税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走出去智库(CGGT)制图

 

更重要的是,贸易政策必须要考虑其贸易伙伴的利益诉求和回应策略。单纯从本国利益出发,往往会事与愿违。1930年,大萧条时期的高失业率促使美国胡佛政府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其目的是减少国内消费外流,保护本国就业。欧洲各国很快予以回应。世界贸易骤降,而各国的高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1934年卢瑟福政府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成为美国关税史上的重要转折,美国关税率自此呈逐年递减趋势,并为二战结束后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成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贸易与博弈

 

走出去智库(CGGT)微信公号531日发布的独家报告(相关链接见文尾延展阅读)中曾经提及,进口大国施行最优关税(本文暂不对该理论细述)可以通过其对世界需求的影响改变贸易条件,从而在理论上实现对本国福利的净盈余并对一些产业起到保护作用。但其本国福利的提升是基于其他国家的出口损失。而贸易小国,由于无法对世界价格施加影响,所以关税会造成其社会福利的净损失。福利也从消费者手中转移到某些产业利益团体。

 

当今贸易战涉及的都非贸易小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的关税都会对世界价格产生影响。如果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继续升级,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难免会演变成1930年各国关税林立的景象。

 

图三的博弈矩阵(囚徒困境)是对当今时局很贴切的描述。如果两国都只考虑自身利益,那么不管对方采取贸易合作还是关税政策,其最优策略都是选择关税。双方形成(关税,关税)的博弈格局,这也就是著名的纳什均衡。但相比贸易合作,该结果明显不是社会最优均衡。为了使世界经济摆脱受困于次优均衡的命运,一方面要加强双方沟通与协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多边机构的发展。

 

图三  贸易合作与关税的收益矩阵

制图:走出去智库(CGGT)

 

只有双方跳出本国利益从全局入手,才能采取共赢政策,达到社会最优的均衡。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2018)呼吁中欧坚守多边机制,避免贸易战升级。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中欧的报复性回应从博弈的预测而言却是最优选择。毕竟世贸组织没有贸易“警察”。即使经调查美国被判败诉,在执行层面依旧有很大挑战。在重复博弈的实证研究中,惩罚性回应也的确是阻止对方肆意偏离合作最有效的威慑策略。

 

既然如此,那么多边机构如何协助解决贸易纠纷呢?我们借用另一著名博弈矩阵(性别之争,见图四)来进行解读。即使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但两国之间仍会对贸易盈余分配上产生分歧。所以在谈判中,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坚持采取对自己有利的合作条款,无法达成协议,那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图四、贸易谈判的政策收益矩阵

制图:走出去智库(CGGT)

 

但怎样才能达到矩阵中的两个均衡(即有效的贸易协议)呢?这时世贸组织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贸易纠纷的判决不仅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秩序,也起到了对双方预期管理的作用。无论是决定采取中方有利条款还是美方有利条款,收益多的一方会坚持执行判决结果,而收益少的一方,只要分配不是太悬殊,根据对方的预期而选择合作。谈判无果的话对双方都不利,则又会回到前面的纳什均衡中。所以,中美双边贸易谈判中,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多边机构与国际组织的建设中。

 

【进一步探讨请见走出去智库(CGGT)后续报告】

 

专家介绍

 

鲁赛特

 

鲁赛特,走出去智库(CGGT)高级研究员,剑桥大学发展学博士在读,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

 

剑桥大学经济系及商学院本科生导师,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南苏丹及塞拉利昂财政部宏观经济顾问,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经济学人智库国别专家,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牛津经济研究院助理经济师。

 

 

延展阅读

 

走出去智库独家报告 | 从经济学角度看中美贸易摩擦未来走势【走出去智库】

 

走出去智库独家报告 |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运行前景展望:国际环境、挑战及建议【走出去智库】

 

一带一路机构改革 | 国务院新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分析 【走出去智库】

 

 

走出去智库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走出去智库(CGGT)定位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并购实务,由国内和国际一流专业机构— 投行、法律、会计、风险管理、银行、品牌、人力资源、估值、数据信息9个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发起或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约200个国家/地区拥有专业资源。

 

走出去智库为上海市政府、商务部、民航总局、财政部、中国信保以及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提供了逾30项“一带一路”战略咨询报告,包括: “一带一路”国别/行业投资战略与指南、欧美投资并购、一带一路PPP投资指南、“一带一路”区域金融中心战略规划等报告,涵盖亚洲、欧洲、北美、中东欧、中东、拉美、非洲投资。

 

走出去智库(CGGT)携手全球领先的法律、财税数据机构—威科集团,共同为上海市商委提供国别报告:

 

欧洲、北美、拉美投资:

1)俄罗斯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2)加拿大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3)阿根廷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4)智利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一带一路”东南亚投资:

1)缅甸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2)泰国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3)柬埔寨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4)越南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5)老挝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一带一路”中东投资:

《 阿联酋国别投资实务指南报告》

 

 

 

走出去智库全球领先的法律、投行、税收筹划、项目估值、银行保险、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公共关系专家可以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并购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如有需要,可给我们(cggthinktank)留言“公司+姓名+职位+手机号码+企业邮箱+需求”,获得专家帮助。

走出去智库(CGGT

不谈大道理,只讲干货。国内外一流投行、法律、会计、风险管理、银行/保险、品牌、人力资源、估值、境外信息情报和数据管理9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联袂。走出去一站式专业实务和数据信息平台,企业跨境投资并购智囊团。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cggthinktank.com

 

版权声明:走出去智库(CGGT)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走出去智库(CGGT)。如不署名来源,CGGT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为CGG走出去智库版权所有,未经过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Contact@cggthinktank.com
关键词: 中美 贸易 博弈 经济

关于我们

    "走出去"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

  • CGGT是一个"走出去"在线实务智囊团,由走出去智库主办;
  • 秉持"让企业走出去、走得稳、走的好"朴素价值观;
  •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海外战略、金融、财务、税务、法律、品牌管理的实务研讨平台。

发起机构

其他文章

发送私信咨询

向专家Kaldkfjalskjdf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