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耳闻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赴非的中国企业中,有紧急撤退的国企,有毅然坚守,或安排妥当、有序撤退的民企。的确,疫情让中国走出去企业蒙受损失。
塞拉利昂财政部高级经济师鲁赛特撰文观察,埃博拉疫情的影响已深入西非国家经济:粮食短缺,矿业放缓,航班停运,增长预期下调,高通胀重新抬头。
“非典”有8000人感染,数百人死亡,对全球经济造成了500亿美元的损失。世卫组织预言,埃博拉疫情达到或超过2万人感染规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更大的打击。
人类的健康,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作者呼吁,与收入上的不平等不同,人类健康上的不平等更不能容忍。这给重塑大国责任的中国政府和走出去中国企业提出思考。
文章摘要
1、粮食危机将在所难免。对病毒的恐惧使得西非三国大面积耕地遭到了遗弃,如果没有针对性政策,饥饿或成致命杀手。
2、如果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西非一些生产商将会面临倒闭风险。
3、随着疫情发展,通货膨胀严重,生活成本上涨,西非三国雪上加霜。
4、消除人类健康上的不平等,以谋求经济合作与发展,不仅需要在医药研发的融资与商业模式的突破创新,更需要各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积极合作。
文章全文
文/鲁赛特,塞拉利昂财政部高级经济师
本篇着重探讨埃博拉疫情对各国经济和一些行业发展的影响。
西非三国经历了长期的内战和冲突,仍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3年,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总和为248亿美元,仅占世界经济总额的0.03%。
但近年来三国经济复苏速度喜人(塞拉利昂去年的GDP增速更是达到惊人的20.1%),汇率稳定,甚至连多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也向个位数稳步回落。
但随着疫情恶化,西非经济的发展成果很可能会付之东流。如今,埃博拉疫情的影响已经深入经济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管中窥豹,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农粮危机
对病毒的恐惧使得西非三国大面积耕地遭到了遗弃,这对农业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西非的自然环境不但适合咖啡、可可、橡胶、甘蔗和棕榈等重要经济作物的生长,还拥有丰富的渔业和林业资源。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似,三个国家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活动。
以塞国为例,农业在2013年贡献了超过四成的GDP,而农业人口则更是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目前该国13个省中,有12个都发现了埃博拉确诊病例,目前,大面积耕地遭到遗弃。
为遏制病毒传播,各国都采取了区域隔离和限制人员流动的政策。尽管这是必要的紧急措施,其副作用仍不可忽视。
世界粮农组织在9月2日发出特别警报,认为该政策严重阻碍了粮食的运送和销售。
西非三国国内很快出现了粮食短缺的局面,危机意识下的人们开始纷纷抢购,食品价格不断飙升。随着疫情发展,近年来不断下降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重新返回到双位数。通胀会渗透到经济体的方方面面,造成生活成本上涨,将使贫困人口众多的西非三国雪上加霜。
三国均为谷物净进口国,对外部供应依赖程度很高。但随着边境关闭和区域隔离政策的执行,边境间农产品贸易已不复存在,港口贸易也日益减少。
再过几个星期,便是两大主要作物——水稻和玉米的丰收季,如果没有任何针对性政策,粮食危机将在所难免,饥饿或成更致命的杀手。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加大了区域应急行动的规模,将向130万人运送约6.5万吨粮食。这项措施的成本预算已达到7000万美元,但各国仍在请求加大粮食供给措施的力度。
矿业放缓
西非三国是典型的矿产丰富型国家,盛产铝矾土、铁矿石、钻石、金红石和金矿等。近年来的矿业发展在经济复苏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塞国2013年20.1%的经济增速中,有四分之三要归功于矿业,尤其是铁矿。
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因其高储量(总资源量可高达50亿吨)和高质量(含铁量高达66%),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未开发铁矿。该项目北部矿区的开发曾引起了世界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和世界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的激烈争夺。
目前的疫情发展已经迫使淡水河谷撤离了数名国际员工,并暂停了当地的工作。中国铝业公司和力拓合作开采的南部矿区也在疫情和雨季的双重压力下进展缓慢。
在利比里亚,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安赛乐米塔尔延缓了扩张计划,已经实施紧急措施将员工撤离。塞国的伦敦矿业也暂时撤离了非重要员工,并下调了今年的预期产量。
铁矿的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中国(全球七成以上铁矿石的消费国)产能过剩的钢铁产业使得需求渐成颓势。同时,三大铁矿巨头依靠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继续扩大国际供应。青岛港62%品位的进口铁矿石价格已从2011年2月的191.7 美元/吨跌到了当前的86.09美元/吨(5年来最低价格)。
如果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西非一些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商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其他矿产也同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里无法一一详述。塞国疫情最严重的东部边境地区也正是其钻石的主要产地,其去年钻石出口总价值为1.9亿美元,目前该区域已被完全隔离,贸易停滞。
另外,自年初印尼对中国实施铝矾土禁运政策后,西非成为中国重要的铝土矿补给地。2013年,中国从几内亚进口了83.1万吨铝土矿。在全球化的今天,埃博拉疫情的经济影响早已悄然走出西非,中国一些行业和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外部依存
西非三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不仅是农产品,小到日需用品,大到工程机械都依赖于进口。
随着疫情恶化,西非多国(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塞阿里昂3国以及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加纳等)都相继关闭了边境,区域间活跃的贸易活动不复存在。
贸易缩水和货币贬值在外汇市场得到了印证。此前很多商人会从邻国进货回到本国销售,由于当地银行无法完全满足其外汇需求,黑市交易(以美元为主)十分频繁。而如今街边很多靠交易外汇为生的“美元男孩”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本地货币也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不断贬值。
旅游业也受到了牵连。在直飞英国的两家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和冈比亚航空)相继停飞后,英国政府建议英联邦公民除必要旅行外,避免前往疫情国。法国航空在议会的建议下,也暂停了航班。肯尼亚航空在世卫组织将肯尼亚列为高风险国家后,作出了停止前往疫情国的决定。
这场疫情的连锁反应甚至波及到了在远东的韩国,大韩航空暂停了前往肯尼亚的航班。一些国家甚至不允许疫情国往来的航班在其机场转机。
其实,对病毒恐惧的破坏力要远大于病毒本身。尽管尼日利亚仅有十几例确诊,邻国喀麦隆仍然选择关闭了两国边境,很多跨国公司下达了旅行禁令。这直接导致了尼国大城市拉各斯的宾馆预订率大幅下降。
在没有发现任何病例的科特迪瓦,原定在10月中旬举行的万国邮政联盟会议也被迫取消,原因是考虑到其周边国家的疫情发展,报名参会的情况不尽人意。
暂停的航空和船运服务更是将疫区与北美、欧亚和其他非洲地区的经济往来降至了最低。
联合国和世卫组织表示,这些政策不会有助于防治疫情,反而使得医疗人员和物资都难以抵达需要帮助的地区。
国际间的隔离政策的确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但当各国看到尼国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时,解禁的建议很难得到拥护。塞内加尔向世卫组织开通人道主义紧急通道这样折中的做法,是应该被提倡和借鉴的。
西非三国的负债能力有限,且举债成本也在每周债券拍卖中不断攀升。所以在控制疫情的融资方面,也都要依赖于国际社会的援助。
截至目前,欧盟、世卫组织、世界银行和非洲发展银行将提供5.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金。中美两国也都捐赠了各种物资并派遣专家帮助防控疫情。
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有8000人感染,其中800人死亡。《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高达500亿美元的损失。如果埃博拉疫情达到或者超过世卫组织预言的规模(2万人感染),其后果难以想象。
世界银行已经将几内亚2014年的增长预期下调了1%。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两国政府也在采访中表示,之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增长预期目标恐难实现,下调的范围还要取决于未来几个月疫情的发展。
评论
决不能容忍人类健康上的不平等
—— 关于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的探讨
1998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阿马蒂亚森,曾在他的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详尽地阐述了应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的理念。他认为,经济上的贫困是由人类多方面的限制(即不自由)造成的,而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打破这些限制从而消除贫困。福利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力方法(Capability Approach)就是基于这一理念提出的。
在能力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国在近些年开始采纳并发布各国的多维度贫困指数(MPI)。其中,与健康相关的指数占三分之一的比重。
为什么人类的健康应该受到如此的重视呢?牛津大学健康经济学家阿南德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健康,与其他经济学概念中的“商品”相比,具有特殊性。健康,作为行使一切经济自由的先决条件,可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与收入上的不平等不同(仍有其积极的经济意义),人类健康上的不平等是更不能容忍的。
实现健康上的平等,仅依靠于市场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贫困国家中的常见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虽然受害的人数众多,但由于他们大多属于无法承受医药费用的低收入人群,医药公司大规模投资的商业动机不足。世卫组织估计,仅疟疾一项在2012年就导致了62.7万人死亡,其中大多为非洲儿童。
埃博拉疫情受到国际关注的几个月后,这个四十年来没有有效治疗方案的致命病毒的治疗很快有了突破性进展,并有望在今年内获批生产。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此前疫情的波及范围和规模,都未能给国际社会和医药公司提供足够的政治和经济动机去投资,而并不是现有科技无法破解埃博拉病毒。
消除人类健康上的不平等,以谋求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在医药研发的融资与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更需要各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积极合作。
作者简介
鲁赛特,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以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经济学者的身份派往塞拉利昂财政部,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