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G智库按: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罗汉先生,服务于中国国家石油企业近40年,拥有丰富的大型中央企业管理经验,他结合中国海油“走出去”实践,总结了7条规律,即“走出去”的七个W: Why、What、Who、When、Where、Which、How。
日前,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合-耶鲁“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培训班上,罗汉先生对“走出去”的七个W做了深入解读,看似直白,实则深邃,鞭辟入里,值得深思。
走出去智库(CGG)对此予以精编,分为上下两部分刊发,以飨读者。本文为上篇。
演讲要点
1. 企业走出去,想清楚七个W: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啥时做(When),谁来做(Who),去哪里(Where),哪领域(Which),怎么做(How)。
2. 走出去做什么?核心: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向产业链高端方向发展的事;做支撑国家发展和崛起的事;做世界需要我们做的事。
3. 走出去时机很重要。自己具备了一定基础时,水到渠成;被收购方有需求,互利共赢;国内外政治经济气候环境合适时,借势而为。
4.企业走出去,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
5. 到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整体风险可控的国家和地区。
演讲实录摘要
第一个W:why,为什么走出去?
“走出去”是国家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瓶颈。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分享资源、市场、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等。
1. 分享市场,中国石油和中联重科案例
就石油而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原油供应紧张,国内找不到替代品,怎么办?中国石油作为中国油气企业的老大,要承担这个责任。
中国石油1993年就开始实行国际化经营。目前在全球34个国家管理着近90个油气田。海外资产现在已经突破8000亿人民币。到2013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到1.06亿吨,权益当量5920.3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217亿方。为我国原油进口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看一个制造业的例子。中联重科“走出去”也是为了寻找国际市场。中联重科主营水泥、混凝土机械加工,在国内与另一巨头三一重工齐名。在国内市场已经渗透较深,但在国际市场却名声不大。怎么办?
为了寻找更大市场,2008年,中联重科联合了弘毅投资、高盛、曼达林基金等机构以2.71亿欧元完成了对意大利CIFA公司全部股权的收购,其中中联重科控股60%。CIFA公司是意大利的家族公司,是欧洲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品牌,拥有80多年历史,管理、技术,销售渠道很好,在欧美有140多个销售点,但制造和产能不足。
收购后,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第一,而且2010年上半年混凝土机械产品的营业收入增加了62%。为什么走出去?出去找市场。
2. 分享技术,蓝星和华为案例
另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是中国化工下属的蓝星集团。
2006年,蓝星集团以4亿欧元收购了比利时的安迪苏公司,它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专业动物营养添加剂生产企业,拥有60多年从事蛋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E的生产经验,其主要产品蛋氨酸占全球市场份额29%,居世界第二。拥有将近800项专利技术和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二提蛋氨酸生产技术,营销网络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当时是世界第一大产肉国和肉类消费国。蛋氨酸是主要的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2005年我国蛋氨酸进口量12万吨,但蛋氨酸提取技术在国内仍处空白。在这种背景下,2006年,蓝星集团找到一个机会,收购了这家公司,不仅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更重要的是填补了我国在蛋氨酸动物营养添加剂的空白,使自己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蛋氨酸生产商。为什么走出去?拿技术去了。
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华为集团。2012年,华为宣布收购东英格兰CIP公司。CIP在光电子技术领域是领军企业,而且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华为为了使自己在这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并且取得领先,就收购了这家企业。华为这个案例,就是分享技术。
3. 分享管理,蓝星案例
再回头看看蓝星。2006年蓝星集团以2.33亿澳元全资收购了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乙烯生产商和唯一的聚乙烯生产商。特别是它的SHE管理系统,在行业内全球领先。
蓝星通过收购这家公司以后,不仅使产业链得到延伸,更重要的是把它的那套管理也学过来了,并且很快在天津公司得到实施,使蓝星天津公司的水平一下子上了台阶。蓝星这一做法,就是分享管理。
另一方面,“走出去”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特别是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世界经济地位提升、实现中国梦等多种压力和动力,“走出去”成为了必然选择。
1. 我国目前这种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亟待转型
目前,我国多种金属矿产的消费量和对外依存度偏高。据预测,到2013年,我国铜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84.4%,钴达到92.2%,铂达到97%,均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
我们现在是替世界打工,这种国内加工、国际消费,留下污染、送出产品的发展模式。大家都感觉到非常不合适。
2. 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与世界经济地位不相称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型企业数量和规模都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仍然很低,说明我国对外投资绩效与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OND是什么?就是一个国家对外投资的流量占世界对外投资流量的份额与该国GDP和世界GDP份额的比率。数值为“1”说明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美国是1.1,发展中国家是0.72,很惭愧,我国只有0.69,还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中、美两国2013年的GDP,以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收入、利润分别占世界的比例看,美国GDP占世界约23%,我们约12%;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美国占26%,我们占18%;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收入,美国占28%,我们占16%;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利润,美国占37%,我们占17%。说明我们比人家赚钱的本事还是差一些。
3. 世界发展需要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一方面中国离不开世界,我们只有融入国际分工,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资源、更广泛的信息、更先进的技术、更优秀的人才。
另一方面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无论是应对欧美金融危机,还是推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都需要我们和世界其他国家继续团结协作。
4. “走出去”是中国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
结论:走出去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战略;是国家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需要将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个W:what,出去做什么?
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基础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选择。
核心是什么?围绕企业自身战略和国家需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向产业链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事;做支撑国家发展和崛起的事;做世界需要我们做的事。
1. 中国石化案例
中国石化收购瑞士ADDAX公司,就是推进产业链高端化的典型案例。中国石化的特长是原油加工,其原油年产量目前大体是5千万吨,但加工能力一年有2亿多吨。在这种上游弱、下游强的情况下,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中国石化这几年一直试图到海外寻找上游油田资源,这既为国家提供了资源安全保障,也能降低自身成本。
中国石化对瑞士ADDAX公司进行了长期跟踪后,2009年出手收购。这是中央企业迄今为止第二大海外并购案例,被评为亚洲金融时报2009年全球最佳收购。收购以后,使中国石化海外年权益产量突破1千万吨。
ADDAX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跨国油气公司,在西非、中东有25个勘探区块,2008年有5亿多桶的储量,营业收入37多亿美元。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运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147美元/桶降到2009年初的35美元/桶。导致公司净利率从2008年的20.8%,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的1.01%,股东要求公司作出改变。
机遇来临,中国石化果断出手收购。收购后,使其在海外的资产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中国石化采取了很多整合的措施,管理整合得非常好。
2.中色控股案例
中色控股也是中央企业,曾是有色金属工程承包公司。在外工程作业中,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矿主缺钱,矿开不下去,矿主来找中色,你们愿不愿意参股投资,我们一起开发这个矿。中色经过重新研究自身战略,认为应该向国际矿业公司转变,同时在得到国家的支持以后,决定出手。此后就由单一工程承包公司逐步向国际矿业公司转型,现已成为有色金属行业的综合性国际矿业公司。
结论: “走出去”要围绕战略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要在走出去过程中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
第三个W:when,啥时候做?
“走出去”时机很重要。如自己具备了一定基础时,水到渠成;被收购方有需求或遇到困难时,互利共赢;国内外政治经济气候环境合适时:趁势而为。
1. 水到渠成:中国海油并购尼克森公司
尼克森公司成立于1971年,在多伦多和伦敦两地上市,在全球主要的产油区(包括英国北海)拥有大量常规的气田和油砂、页岩气资产。
很多年前,中国海油就盯上了尼克森。
2011年11月,中国海油用21亿美元购买了加拿大OPTI公司,这家公司和尼克森合作持有加拿大阿省的几个油砂项目,这样中国海油跟尼克森就是伙伴了。期间中国海油又和尼克森签了一个合资合同,在美国墨西哥湾进行深水油气勘探作业,并由尼方担任作业者。这样就有了两层关系。
由于近年来营业收入不断萎缩,且投资规模大了以后,流动性差、盈利能力不太强,所以引发股东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海油果断出手与其谈判,并于2012年7月,宣布用151亿美金全资收购尼克森。
收购后,中国海油获得近50亿桶油砂资源和24万亿立方米页岩气,使中国海油海外油气净产量达到2000万吨/年。同时有机会影响到全球基准油价布伦特原油的定价,使其国际化程度上了一个大台阶。
2.互利共赢: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
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项目也是这样。
OZ是矿业公司,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市值从2008年的120亿澳元掉到17亿澳元,约合11亿美元。五矿也早就瞄上了这家公司,适时出手14亿美元全资收购。收购后市场的反应也是非常好,五矿得到了资源,保留了其管理团队。
关于收购时机,首先要相时而动,选准时机。你不能勉强人家,在国际上,恶意收购也有成功案例,但最终结果都不是特别好。
同时,既要考虑自身的需要和条件,又要考虑并购对象的需要和状况,在他有求于你的时候进入,最终的结果都比较好。
最后,要符合国家的战略需要和导向,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条件。
第四个W:Who,谁来做?
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但是国家和社会支持也至关重要。必须充分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提高“走出去”的决策效率、效益。
沙特项目失败案例
2009年2月,在时任国家领导人和沙特国王的见证下,中国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与沙特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到穆戈达莎轻轨合同》,标价为17.7亿美金,项目采用“EPC+O&M”模式。建成以后管理三年。时任铁道部长还担任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铁道部、商务部领导也多次去现场慰问。
到2010年4月,也就是14个月以后,商务部部长助理到现场考察,发现进度严重滞后,起草了专项报告,得到了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批示,要求按期保质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这时候,公司拿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动员下属15家单位共5万大军奔赴沙特,开展了一场“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讲客观”的“三不”大会战。直到2010年9月,把项目交工出来。10月31日,我们拿到钱了,总收入120.5亿人民币,总成本160.45亿人民币,加上财务费用,净亏41亿。
什么原因?为了中标报价太低是其一。沙特最有实力的铁路公司报价27亿,我们报价17亿。环境条件恶劣是其二,当地气温地面70度,严重缺水,工作量确实大,超出我们原来中标时的一些想象。业务量加大、工期缩短是其三,工期从原来的22个月缩短到18个月。不熟悉当地情况是其四。而且当地经营环境也很差。以上这些原因最终酿成41亿元的损失。
所以“走出去”谁来做?
结论:政府要支持,社会中介要支持,但企业一定是主体,必须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我们境外投资决策权和投资风险责任必须对等。
第五个W:Where,向哪里走?
简单讲,到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整体风险可控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安全。到政治相对稳定,跟中国关系比较好,对实现国际化战略突破关键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分布表显示,2012年,我们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主要地区还是在亚洲,占了73%,其中香港占58%。我国境外投资最大的前10个国家,加到一起大概占到我国整个对外投资的81%。截至2012年末,我国非金融对外投资存量约5300亿,亚洲大概占到70%,其中香港占到57%。2012年,我们对外劳工承包工程是400多亿,占比最大的是安哥拉、印度、委内瑞拉等;派出劳务人员最多的是日本,有17万3千多人在日本工作。
1.防范区域性的政治风险,利比亚和厄瓜多尔案例
利比亚这个案例就是负面的。2011年,中国在利比亚一共有50个项目,188亿美金的投资。但是很可惜,我们保险覆盖的项目只有5.68%,不足7亿美元。
利比亚政局发生动乱以后,我国政府为了撤回3万5千名工作人员,花了3亿多,东航、国航、南航都派出飞机接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
厄瓜多尔国有化也是负面案例。2007年,厄瓜多尔政府突然宣布,征收高额特别收益金,将外国石油公司额外收入的99%归国家所有,你干了白干,利润99%都归他,你能拿走1%。
2.要到与中国关系较好地国家和地区
相对来说像坦桑尼亚这样与中国友好的国家,还是有点机会。包括俄罗斯,这两年也对中国企业很友善。
3.国际化战略突破的关键国家和地区,华为和海尔案例
华为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国际化程度达到64%,从小国家、相对弱的国家开始做起,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走了一条比较好的国际化之路。
海尔跟华为不同,它是从高端市场和发达国家开始走。1990年刚开始出口的时候,质量是不错的,拿着冰箱到德国去卖,德国不接收。他找了几家德国品牌,把商标拆掉,让用户来试,试完结果,他的性价比是最好的,一下拿到2万台的订单,打开了销路。近几年他们还针对美国学生设计了一款电脑冰箱,作为海外主流销售,打主流牌。
结论:选准“走出去”的地点至关重要;要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与我国的关系;同时还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实现国际化战略的突破。
嘉宾简介:
罗汉,现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自上世纪70年代起,罗汉先生服务于中国国家石油企业近40年。先后担任过中外合作油田(CACT)联管会主席,中国海油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海油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公司董事长等职。2009年起担任现职。
罗汉先生具有丰富的企业运营管理和政府宏观管理经验,曾两次获得中国国家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