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会议中美同意停止相互加征新的关税,并且带来了90天的缓冲期。中方表态:双方工作团队将朝着取消所有加征关税的方向加紧磋商,中方愿意根据国内市场和需要扩大进口。美方表态:不再提高现有10%的税率,但有条件。
未来的90天无疑至关重要,但“孟晚舟被捕”事件为缓和的局面平添不少变数。特朗普和美国社会对中国究竟是何想法?走出去智库(CGGT)本周推出新一期《美国观察》,由孔闻峥在美国为您提供前沿的资讯分析。
本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上周六结束的习特会都是当之无愧的热门头条。这被美国总统特朗普以“成功”定义的会面,到底达成了什么成就、中美关系在短期和长期将如何发展,美国的专家与学者们有自己的判断。
整体来说,虽然美国对于贸易冲突的暂时缓解也喜闻乐见,但是仅从过去几天呈下跌状态的股市,也能看出美国社会对于此次会谈成果所持的怀疑态度。美国此刻更希望能早些看到来自中国的具体承诺,也希望中国在这暂时停火的90天之内能尽快实现自己在近一年来不断做出的一些承诺。
随着习特会的结束,美国白宫的公告表示,中方承诺将“立刻”开始购买美国农产品;周一,特朗普的推文也表示,美国农民将迎来胜利。因此,受关税影响最大的农产品之一——美国大豆在周一价格得到了回升,2019年1月交割的大豆期约一度上涨到每蒲式耳9.2375美金,为6月19日以来的最高点。
但是周一闭市时,大豆价格已经有所回落,最后的价格基本处于当日最低点;而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大豆的价格涨幅相当微弱,到周四甚至已经开始小幅下跌。
芝加哥交易所旗下的期货投资和分析机构The PRICE Futures的副主席Jack Schoville在分析认为,此次价格上涨很难持续,因为双方还没有公布任何具体的协议,中国所承诺购买的农作物,从数量到种类也都还是未知,对于持续低迷的大豆行业来说并不能起到太多的刺激作用。
况且,今年美国大豆行业本就因为预期需求量、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需求量增加,而增大了产值。现在的情况显然算不上多乐观。长期追踪美国农业期货的分析师Bryce Knorr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美国农业部今年的预期是出口19亿蒲式耳的大豆,但是按照现在的情况推测,他们可能过于乐观——如果中美保持当前的状态不变,那么美国的总出口可能将为18.5亿蒲式耳;与之相对的,如果两国从一开始就没有陷入贸易争端,那么美国今年的大豆出口将达到20.9亿蒲式耳。
虽然美国方面称,中国承诺购入更多农产品,但是美国的专家们却认为,美国大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现在的关税之下,购买美国大豆变得既不经济也不合理。从经济方面,据彭博社分析,从十月以来哪怕不计入关税的影响,中国购买并处理美国大豆所获得的利润都已经几乎减半;而巴西大豆由于产量增加到历史高位,从价格和利润上来讲反而对美国产生了相当的威胁。
同时,在关税影响行业的数个月中,不少中国的需求方都已经向其他国家的供货商购买大豆、或者选择了在关税大锤落下之前分秒必争囤积产品。总之,指望中国突然之间出现大量购入大豆的需求,似乎也不太现实。
因此,就算中国恢复购入美国大豆,或是承诺购买更多美国大豆,中国的市场现状也并不足以允许两国迅速恢复贸易冲突前烦的水准。况且,除了数量方面,在价格方面美国农民也面临着不容乐观的情况——较今年五月底,关税来临前超过10.5美元每蒲式耳的高位,现在的美国大豆期货价格长期徘徊在9美元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在的市场小幅上涨对美国农民的整体利润也形成不了太多的弥补。
尽管如此,习特会让冲突暂时缓解、以及中国做出的承诺还是给美国农业市场带来了一定乐观情绪。美国大豆联合会在周一就发表声明表达了他们的乐观情绪,并希望中美之间暂时的缓解能逐渐转化成为长期的稳定。
Schoville还希望,中国承诺的“农产品”包含的范围能广一些,例如,中国可以恢复并增加对猪肉的进口。经济学人智库的分析师王丹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采访时也认为,肉类产品,特别是猪肉将是中国最有可能增加进口的产业。
总体来说,美国大豆产业的反应代表了美国当前对整个“习特会”成果的看法——保持一定的乐观心态,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持观望的态度。
至于美国希望中国在这90天的“停火期”中做到什么,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中国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分析认为,中国需要向不止美国、更是整个国际社会证明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决心。今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40周年,从各种意义上来讲,这都可以算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而在过去的一年中,从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到上海的首届进博会,都在表达中国继续进行开放的决心,而未来90天,美国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国能将这种决心化为落在纸上的承诺。
虽然到目前为止,美国官方——无论是特朗普本人还是白宫的声明——看起来都非常积极正面,但是从美国两位重要的谈判官那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特朗普的经济顾问彼得纳瓦罗在与国家公共电台的采访中表示,美方希望在90天结束的时候可以看到的是“可验证的、真正的、可以带来有效可信成果的结构改革”,并且表示“我们给了中国90天让他们来完成本应在过去20年中做到的事情。”同时,美方领导谈判的将是更强硬的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这也意味着美国将需要看到更加切实可行的成果。
甘思德在分析中将这90天称作是中国“依据其自己的时间表进行改革的最佳时机,也有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他认为,如果在2月双方仍然无法达成彼此满意的谈判成果,特朗普将不见得会继续进行类似的让步。
至于“最好的时机”,则是因为有些类型的改革对中国自己是有利的,例如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家补贴。有的时候,中国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对行业的适当补贴可以促进发展,过度的补贴却可能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国有企业如果不在有适当竞争的环境中成长,就很容易在效率和竞争力方便有所不足,从而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也会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与美国的贸易冲突反而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改革契机和切入点,是将此前更多存在于口号中的改变落到实处的好时机。
不过对于美国来说,这90天也是一个调整对华态度的重要时机。特朗普政府内就如何对待中国一直缺乏统一的策略,在中期选举众议院易主后更是如此。这90天也是美国内部寻找平衡的一个时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哪些问题最为紧要、中美之间的新平衡在哪里,都需要美国政府上下花上些时间进行探索。
虽然截至目前,中美两国关于本次“习特会”的成果仍然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条款,双方对于会谈成果的说法也有微妙的差别,但是从结果来看,这次会晤确实给双方带来的一段时间的缓和和调整期。这也将是双方关系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这期间中美能否构筑新的平衡,将是各行业都十分关注的。迄今为止,贸易冲突为两国都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糟糕后果,也希望在未来的90天中,暂时的平静可以使双方已更加积极冷静的态度协商出稳定的未来。
资料来源:走出去智库(CGGT)合作伙伴——财新—欧洲货币EMIS数据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布鲁金斯研究所,《外交政策》杂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